臺灣大道易塞車主因為經濟成長,交通局重申BRT增加大眾運量之重要性 MyGoNews房地產新聞 區(qū)域情報
臺灣大道易塞車主因為經濟成長,交通局重申BRT增加大眾運量之重要性
新聞摘要
  • 臺灣大道易塞車主因為經濟成長,交通局重申BRT增加大眾運量之重要性
【MyGoNews蕭又安/綜合報導】為了解臺灣大道易塞車原因,交通局透過嚴謹的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一般民眾可能認為的上下班時段並非最塞,而是每週六、日的傍晚六點最塞,新光三越前臺灣大道路段從10年前每小時3500輛,2014年已增加到5300輛,顯見經濟活動的成長,應是交通瓶頸主因。對此,交通局重申BRT的重要性,若不藉此提升大眾運輸能量,2015年恐上升至6000輛,更加擁塞。
 
市長胡志強2014年4月28日在治安公會聯(lián)合會議時指出,臺中市的交通問題10年前尚無太大問題,但10年以來愈來愈嚴重,交通局對此以客觀的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新光三越前臺灣大道路段車輛明顯增多。而臺灣大道最擁擠的尖峰時刻是每週六、日的下午6點,其次才是平日上下班時段,這也與一般民眾的認知不同。
 
胡市長進一步指出,根據分析,10年前該路段每小時車流3500輛,約1秒1輛車;現(xiàn)在則增加到5300輛,若不靠BRT疏解車潮,2015年預計會再升到6000輛。他形容,如果不做BRT,臺灣大道2015年將「心肌梗塞」,並認為若持續(xù)塞車,百貨公司、餐館等行業(yè)的生意會退步,臺中市的經濟也會往下掉,市府對此必須提出對策。
 
胡市長肯定交通局的努力,但由於臺中市的經濟發(fā)展,在他看來幾乎每一條路都在塞,市府對此要有對策。一有塞車時,應派人前往觀察,也可運用路口監(jiān)視器,掌握塞車路段,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告訴民眾塞車原因,儘量設法解決民眾的交通負擔。
 
「供給永遠趕不上需求的增加,是不變定律!」交通局長林良泰認為,市府只能努力讓交通不惡化。若臺灣大道每小時車流達到6000輛,將「動彈不得」,並影響交通與經濟發(fā)展。而一輛BRT巴士可抵過30輛小客車的運量,唯有靠BRT才能避免臺灣大道動彈不得。
 
如何檢視BRT是否成功?就是讓臺灣大道維持原來的車速水準,但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人口增加,等BRT藍線通車後,評估整體公車運量可提升20%以上,整體旅程時間可縮短10%以上。
 
治安公安委員劉俊昌也高度肯定市府免費8公里政策,他建議交通局可發(fā)送公車搭乘資訊的宣傳資料,鼓勵更多民眾搭乘公車。交通局表示,目前已有印製乘車資訊並定期更新發(fā)送,同時也會印製大字體版本,方便老人家查閱。此外,民眾透過網路也可查詢清楚的乘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