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依據(jù)都市建設及建築管制綱要計畫,落實都市保水及透水治理新思維 MyGoNews房地產(chǎn)新聞 區(qū)域情報
臺北依據(jù)都市建設及建築管制綱要計畫,落實都市保水及透水治理新思維
新聞摘要
  • 臺北依據(jù)都市建設及建築管制綱要計畫,落實都市保水及透水治理新思維
【MyGoNews林湘慈/綜合報導】臺北8月份均溫達攝氏30.19度,創(chuàng)下歷史高溫,到底要怎麼解決都市熱島效應的問題?目前最夯的海綿城市議題,是否能有效減緩熱島效應或淪為遙不可及的口號理想?臺北市透過總合治水計畫,結合低衝擊開發(fā)(LID)對策,已逐步付諸海綿城市概念,自2006年至今舉凡人行道、低交通量道路、分隔島、停車場、鄰里公園、校園、運動場等都市開放空間,皆已透過更新工程,選擇會呼吸、高透水的鋪面工法施作,並已有相當成果。
 
水利處表示,臺北市為臺灣政經(jīng)中心,人口密度位居全國之冠,在經(jīng)濟與都市快速發(fā)展過程中,天然綠地漸被不透水的瀝青或混凝土鋪面覆蓋取代,導致土地原有的蓄水、入滲功能喪失,加上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使得極端降雨事件趨於常態(tài),雖然北市已有全國最完善的防洪排水系統(tǒng),但在都市開發(fā)用地飽和下,可再新建或擴建的防洪用地取得不易,想提升防洪保護標準更是困難。
 
有鑑於此,臺北市政府於2006年成立「總合治水推動委員會」,透過六大綱要計畫(包括山坡地、河川防洪、雨水下水道、都市建設及建築管制、防災預警、教育宣導等),打造北市為兼具保水、透水、防洪、生態(tài)功能的城市。
 
市府各單位依據(jù)都市建設及建築管制綱要計畫,落實都市保水及透水治理新思維,採高透水抗壓的鋪面工法,利用透水鋪面空氣對流煙囪效應原理,讓雨天時落至地面的雨水滲透地底下,炎日時暫存於地下之雨水透過會呼吸之鋪面內(nèi)小細孔緩緩蒸發(fā),經(jīng)市府新工處於南港區(qū)經(jīng)園街(重陽路561號至三重路100巷間)進行長達3的監(jiān)測結果顯示,透水鋪面約有2.7 %~16.62 %之雨水滲入地下,地表溫度則降低約3.58℃~7.49℃。足見透水鋪面不僅有防汛效果,更能降低市區(qū)溫度,有效減低熱島效應。
 
未來北市仍將持續(xù)海綿城市理念,一步一步透過新建或更新工程落實執(zhí)行,由腳下開始,從道路出發(fā),進而由線到面,打造臺北市為高透水、會呼吸的透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