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危機,臺北建築,您不得不重視 MyGoNews房地產新聞 專題報導
安全危機,臺北建築,您不得不重視
新聞摘要
  • 安全危機,臺北建築,您不得不重視
【MyGoNews方暮晨/綜合報導】美國地質學會年會2017年11月發(fā)表研究指出,2018年恐成為「地震年」。臺灣位於地震帶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表示,臺灣建築的隔震結構非常重要,能有效減低震度破壞、確保結構與內部設備的安全性。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017年12月發(fā)佈「房地產財富及風險」報導,依據全球各城市天災數(shù)據評估,臺北被評為「城市風險指數(shù)」最高的城市,其次是上海、墨西哥、香港、東京,該報告分析,臺北市只要有6級以上大地震,資產曝險將高達34%的GDP,換算約1377億美元。
 
示警!臺北老建築難抗6級以上地震
 
 
現(xiàn)任臺灣大學土木系教授(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根據國家地震中心模擬的「災害顯示圖」分析,如果6級以上的地震發(fā)生在臺北市,估計30-40年以上的老舊公寓會有4千棟房子倒塌,甚至部分政府機關、學校都會倒,將會是無法想像的災難。
 
擔憂!臺北2現(xiàn)象,隱藏大地震因子
 
臺灣大學地質研究所教授陳文山表示,臺北市屬於板塊擠壓的地方,過去30-40年來,甚至更久時間,臺北市沒有發(fā)生大地震,其實有2個不好的現(xiàn)象,(1)臺北盆地可能已經累積很大的板塊擠壓能量,隨時釋放,(2)地殼擠壓過程累積能量速度變慢,大地震週期會拉長。根據資料,臺北「山腳斷層」1694年發(fā)生規(guī)模7.3強震,距離現(xiàn)在已經324年,6級以上大地震能量累積隨時爆發(fā)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標準!0.33G建築抗震係數(shù)是國家規(guī)範
 
 
臺灣在1999年921大地震之後,各縣市紛紛上調建築物耐震係數(shù)為0.33G(可承受6級震度),但是人口密集高的臺北、新北、高雄、屏東等4大縣市,建築物耐震係數(shù)卻仍維持在0.23G(可承受5級震度)。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表示,一般建築耐震係數(shù)0.33G,是指房屋承受的水平加速度到達0.33G時,建築物會龜裂、部分毀壞,但在可修護範圍內,整體結構還算完整,建物裡的人可以安全離開。
 
危險!北市建築耐震僅對抗5級地震
 
陳文山教授提醒:「抗震安全係數(shù)0.23G的建築,恐怕難擋規(guī)模6以上的地震威脅,臺北市都會區(qū)若發(fā)生規(guī)模6以上的地震,絕大部分的建築物應該都無法抵擋,地震當時的地表加速度若到達0.3G以上,我相信臺北市屋齡40-50年以上的老舊房子,大概都會全倒?!?br />  
選擇!免震建築提供更安全居家
 
臺北市面對累積超過百年未釋放的地震能量,超越制震的「免震建築」就成為臺北市新興建築中最安全的產品。制震一般只能把地震震幅減少20~30%,免震的降低震幅可高達80%,兩者工法營造成本也差很多,北市中正區(qū)「森城大院」加進了對建築結構安全最有保障的「免震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