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GoNews房產研究所】臺北市的房價一直屢創(chuàng)新高,對一般年輕族群的受薪階級而言,的確是臺北居大不易。隨著交通建設的持續(xù)發(fā)展,購屋族群在選購房屋之前,除了考量房價外,為了追求更好的居住品質,可能開始選擇臺北是的鄰近縣市,例如臺北縣、桃園縣、基隆市、甚至是新竹市等。
一方面這些地區(qū)的房價比臺北市來的低,另一方面亦有機會選擇較大空間的居住品質。雖然通勤的時間成本略有增加,但是住屋的品質亦可以大大提升,對於年輕族群的受薪階級而言,遷移至非臺北市的鄰近縣市,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有鑑於此,本文的主要目的,便是希望能討論臺北市與鄰近縣市(如臺北縣、桃園縣、基隆市、與新竹市)之間的替代性到底有多深。換句話說,在考慮地區(qū)性因素下,利用臺灣地區(qū)歷年縣市別的資料,估計北臺灣縣市別之間的替代彈性。
在臺北市房價持續(xù)上揚的時候,家戶單位在買不起臺北市住屋的情況,是否會選擇遷移至其他鄰近縣市,致使鄰近縣市的住屋需求量改變。
實證結果發(fā)現(xiàn),當臺北市房價上升時,鄰近的臺北縣、桃園縣、基隆市、與新竹市,其住宅需求均會增加,亦即該縣市戶數(shù)有上升的趨勢,換句話說,鄰近縣市對臺北市住宅具有替代性。反之,當鄰近縣市房價變動時,只有臺北縣與基隆市對臺北市住宅需求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