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摘要
- 70.1%的家庭需要通用空間, 近五成民宅卻無法全家適用。
【MyGoNews廖賢龍/臺北報導】根據(jù)經(jīng)建會資料顯示,臺灣2016年國內老年人口估計達312萬人,但臺灣住宅環(huán)境普遍老舊,內政部營建署統(tǒng)計,目前臺灣屋齡二十年以上約有474萬戶,這些住宅當初建築或裝潢時,極少將各年齡家庭成員的可能需求通通納入考量,當「人勉強配合住宅,而不是讓住宅來適合人居住」,一家老小在住居裡的危機將更加深「未來世代」養(yǎng)育家庭的沈重負擔。
根據(jù)永慶慈善基金會2012年11月「全齡住宅需求熱度調查」發(fā)現(xiàn),臺灣有高達70.1%的民眾是兩代以上同堂的家庭結構,其中,家中有長者的比例更是高達76.8%,也顯示銀髮族習慣在宅老化而非到照護中心等機構。
比臺灣更早意識到老人的居住需求將成為未來社會主流的日本,1986年就由日本政府制定「銀髮住宅計畫」,大阪府更進一步發(fā)表高齡住宅的設計指標; 1990年代,日本設計界開始改善產(chǎn)品、進行都市計畫和社區(qū)開發(fā),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在全日本倡導通用設計,之後,通用設計在產(chǎn)官學的合力倡導下,蔚為風潮。
但在「全齡住宅需求熱度調查」發(fā)現(xiàn),受訪的民眾中不認為目前的住宅適合全家人居住,主要是因為家裡有最迫切要改善的危險:浴廁或潮濕地板滑倒、樓梯踩空而跌倒、屋內移動時因門口或物架的高度/寬度不夠而撞傷,以及因電線外露/雜亂而絆倒。
這些狀況正是老舊公寓最常見的問題,也顯示一個家庭中從待產(chǎn)的孕婦、學步的幼兒、弱小的學童、病痛的成人、不便的老人、身心障礙者等,在環(huán)境中會遭遇的危機常常是共通的。
「在景氣不佳、少子化和老年化影響下,現(xiàn)代人要因應人生各階段變化的多次購屋或換屋計劃都比以往更困難,形成一家老小或無下一代的銀髮長者獨居的家庭結構將越來越多,但原本應該讓人放鬆享受的『家』,竟然會讓家人舉步為艱。因此,如何讓全家人共同居住在無障礙生活的理想環(huán)境,已成為必要且急迫的課題?!褂缿c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趙怡表示:「近2年來,永慶基金會將關注通用宅的重點從『無障礙設備』全面提升至『全齡通用環(huán)境』,服務內容也從和政府或社福團體合作,透過一般性的活動宣導、觀念的推廣,擴大為實際大型展覽,以喚醒全民意識;號召志工參與,結合修繕協(xié)助、提倡全齡通用住宅環(huán)境?!?/div>
即使大多數(shù)民眾都已經(jīng)注意到家中有潛在的危險,但根據(jù)永慶基金會調查卻發(fā)現(xiàn),過去兩年民眾願意負擔的修繕預算平均約為11.8萬/戶,但2012年預算卻有明顯減少,66.1%的民眾願意負擔的預算是10萬以內,尤其有27%的民眾僅願意花費1萬元以內進行修繕,更有約12.9%的民眾完全沒有修繕預算。
所以,民眾在有限的預算下,若能搭配申請中央或地方政府針對不同層面的需求提供不同的配套補助,是相當重要的。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何明錦表示:「人的一生,約有三分之一時間處於行動不便狀況。所以,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推動無障礙及通用化環(huán)境設計等研究,無論既有或新建,都應考量減除實質障礙與可供全民、全齡適用之『通用設計』原則?!?br />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陳政雄提醒:「以英國規(guī)劃一個人能從小住到老的終身住宅、日本強調不同生涯階段更換不同住宅的生涯住宅,和美國強調全齡通用且更重視彈性應用的終身住宅等案例的發(fā)展歷程來看,或許臺灣的住宅現(xiàn)況要大規(guī)模做全齡通用宅實現(xiàn),仍有努力空間,但是,通用設計的改造是可以分階段實行的,民眾可善用政府推出的補助方案,再搭配既有的預算,也就不會對民眾造成太大的負擔?!?/div>